959网络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前沿 > 正文

中国科学社的父子兵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0-10-29 0:30:24 人气: 标签:中国科学网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尤以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闻名于世。茅于越是茅以升的长子,1949年起在联合国所属的国际电信联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仍在联合国机构工作。茅以升1916年赴康奈尔大学留学后即加入中国科学社。茅以升父子都曾在中国科学社出版过著作,堪称一段佳话。

  《钱塘江桥》这本小的原文是茅以升负责造桥期间陆续写成的,因此可以看成钱塘江桥的简易技术说明书,从中也可以看到茅以升为这项伟大工程付出的心血。

  1933年,在天津北洋工学院任教授的茅以升被调到浙江省建设厅,担任钱塘江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后又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工作。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开通,大批军火物资通过大桥运往抗战前线。但是随着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为了不给日寇留下便利,他又炸桥。他在《蕙君年谱》中回忆:“1937年11月17日,钱塘江桥公通车,我乘的12号小汽车首先过桥,算是过钱塘江桥的第一辆汽车。这天杭州全市居民,争以过桥为快,万人空巷,极以一时之盛。然而为了炸桥,及引线,已在桥上安放,过桥者履险如夷,无人知悉钱塘江桥于12月23日下午5时,因日寇迫近,为我方自动炸毁。三年心血,我修我炸,无已。”

  联想到总工程师在建桥时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钱塘江桥,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按说独缺“火”字),陈相贵近况悲愤填膺的茅以升于12月25日挥笔写下《别钱塘》三首绝句,其中以第三首即“炸桥”诗流传最广:“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字字含泪,不啻是一个工程师发出的矢志耻辱的铮铮誓言!

  他的“复桥”愿望,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方才实现。1946年,茅以升接到修复大桥的命令,大桥修复完毕全面通车已经是1953年了。

  茅于越《科学的故事》这部译著付梓时,在中国工程界盛名如日中天的父亲茅以升为儿子的作写了一个序。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文章大家,其文风直追唐宋。即使在这篇小序中,茅以升也丝毫不吝啬他炉火纯青的为文章法。他从原著的内容特点、儿子于越翻译这部著作的缘起,到这本书对培养读者科学素养的价值,甚至为什么把这本译作委托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都娓娓道来,其中不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里,分明可以感受到融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以及注视儿子成长的那种意味深长的目光。

  这本书的原标题是David Dietz:Story of Science,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那时我在天津,偶见一位学教授,把这书看得津津有味,并说:我们“外行”看了这本书,从此可假充“内行”了,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买来读了一遍,果然连我这半瓶醋的内行,也聪明了许多。因想如把他译出来,岂非一般的外行,便都有假充内行的机会吗?恰巧那时于越课余多暇,便由他自告奋勇,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译成了这本《科学的故事》。我深知翻译是件难得讨好的事,最易使内行看笑话,因此后托王聘彦、熊正珌、余权、罗元谦、黄克缃诸位先生,把全稿对照原书审核了几次,最后我自己更在百忙中,一字不遗地校阅了一遍,这才敢把他送到国内的科学大本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来出版。可是还不敢认为铢两悉称,很希望内行多多指教!

  正如茅以升所言,他当时确实处于百忙之中。这篇序言于1937年7月21日写成于钱塘江桥。当时钱塘江大桥还没有完工,我们可以想像,当日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这座大桥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日理万机,在紧张忙碌之余仍奋笔为儿子的试笔之作写序,他的神情是那样的恬淡,文笔又是那样的从容!这样的父亲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