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网络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IT数码资讯 > 正文

跨越千里的皖北风光:那是阜阳人的底蕴!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1-12 0:27:00 人气: 标签:阜阳资讯

  “一方人传承一方文化”,家乡的一切总是烙印在你的记忆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民情...你知道多少?

  阜(fù)阳,简称阜,别名颍州、汝阴、顺昌,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阜阳作为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为阜阳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过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流行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

  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带,以民间地灯小戏为基础,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来,约形成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

  每年的六月初六是阜阳人赶文化的日子。苗湖在若干年前是一片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随着人稠地满,苗氏人丁聚族而居,成为一个村落,后来发展为一处处村落。他们勤劳乐观,喜欢说书唱戏,传承着一代代说唱文化。

  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南白朝时期,木兰辞中提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剪纸。

  作为柳编,见诸文字记载已有500年历史,据明正德《颖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明清以来,柳编业兴旺不衰。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男女老幼均会操作,主要生产笆斗、簸箕、箩、箱包等生产生活用品。

  淮北梆子本称梆剧,又称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传入阜阳后吸取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及民歌小调,逐渐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剧种。

  刻铜绝艺源于京城大家,尽管后来手艺改进精变,但杜氏刻铜仍然传承了老祖的技艺。以白铜、魏优旃黄铜为主要材料,使用杜氏自制刻刀,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

  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散发着古老的味道。肘阁表演时,艺人们让儿童站在壮年男子的肩上表演,肘阁抬阁是“姐妹式”的表演艺术,他们的特点均采用上下配合的表演模式。

  阜阳一绝,是一种风味特殊、食用方便的再制蛋,由天然烧碱(草木灰),食用盐(无公害),腌制15——20天,个个出油,佐餐佳品,色、香、味均十分诱人。

  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当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

  属安徽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中北部。在烹调上,选用临泉自然生长的老土冒土鸡,烧时用木炭,大铁锅保持土菜风味,锅上贴一圈死面锅饼。起锅时鸡香饼脆。独具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

  本文由海南柴油发电机组 www.hnjqc.cn整理发布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