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网络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焦点人物 > 正文

人物采访你要避免三个“蠢问题”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1-6-25 9:35:46 人气: 标签:人物专访标题

  带三点水的男孩名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新闻报道,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而作为新闻报道形式之一的人物报道,就更能体现这种丰富多样性了。要做好一篇人物报道,需要非常充足的准备,采访只是其中之一。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记者去采访,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工作以来,笔者一直从事人物报道。从笔者的实践来看,

  理解一个人物,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他的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习和工作经历,等等。这也是在做采访准备工作时,需要掌握的采访对象的最基本的资料,也是最容易获取的资料。

  刚工作时,一位老领导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新记者被派去采访我国著名的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记者在艺术家下榻的酒店外站了一天才采访到他。然而,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从事的是哪一种形式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哑口无言,摇摇头对记者说:“小伙子,你回去做课再来吧!”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采访机会,因为一个“蠢问题”匆匆结束了。

  相反,如果熟悉采访对象的基础信息,往往能迅速找到突破口,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很多时候,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并不清晰,不见得都可以提前完整掌握。那么最好是在采访过程中,择机提问,尽量避免一上来就“单刀直入”。采访时,如果上来就问基础信息,会很容易让采访对象觉得你的功课做得不充分,对采访对象完全不了解,从而失去了和你对话的,即使勉强回答了问题,也会因为第一印象不佳而影响接下来的交流。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办人徐列曾经将人物报道按内容分类:新闻人物、人物、民间人物。在报道形式上,新闻人物和人物因为被热点事件裹挟,再拿事件作为切入点已无新意,因而多采用对话体。

  对话体的因为能够直抵人物内心,最。但由于新闻人物和人物非常善于和打交道,这类也最容易因为内容的千篇一律而落入俗套。要避免重复提问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不停追问。对于事件,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发生,人物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观点,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是否经过验证,怎么看待不同的声音……如果采访对象顾左右而言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礼貌地打断采访对象,提醒他:“您说的这些,我已经在其他对您的采访中读到了,我想了解的是……”以此“逼”采访对象正视你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愿谈及的问题,也都有内心不愿示人的一面。记者一定要不卑不亢,保持的头脑,时刻准备追问。

  写文章时有一个忌讳叫“过门太长”,而提问的“过门太长”,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记者发问时,阐述过于冗长,采访对象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回答问题时自然就会比较泛泛,不够精彩;二是指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将精彩的问题排得太靠后,兜兜转转始终问不到正题上,使得对话浮于表面,缺少亮点。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新闻发布会和群访的情况。

  2015年电视剧《盗墓笔记》热播,主演李易峰被称为“小鲜肉”,但李易峰本人并不喜欢这个标签,采访前,他的助手反复嘱咐记者一定不要提“小鲜肉”。但我们内部讨论之后觉得,对李易峰的采访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采访当天,简单的几句寒暄之后,记者问:“听说你特别不喜欢‘小鲜肉’这个词,为什么?”李易峰先是一怔,随后选择了正面回答:“在古代小鲜肉有消费男色的说法。我担心观众看多了会反感。”这个回答非常独家。刊发后效果也很好。有网友留言“终于在千篇一律的花美男中看到了一个特别的存在”。

  永远不要提问。有时候采访就像打太极,讲究相互作用。遇到优质的采访对象时,你的问题越“出格”,他的回答就越精彩。而且,就算对方真的回答你的问题又怎么样呢?有时候,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此文摘自于《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7期,原标题为《做物采访,从避免“蠢问题”开始》,作者黄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