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网络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焦点人物 > 正文

中国新闻社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度)

作者:佚名 来源: 日期:2022-1-15 18:43:40 人气: 标签:中国焦点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的全客户网络。

  中国新闻社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党管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创新,不断推进深度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始终立足特色定位,中新风格,不断加强国际能力建设,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新社鹰同志获得第16届长江韬奋(韬奋系列),杨程晨同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在第30届中国新闻评选中,中新社有三篇作品获二等,两篇(组)作品获三等。在第30届中国新闻评选中,中新社获一等、二等各两个,三等三个。

  全力以赴加强和创新总报道。中新社始终把深入宣介总思想、展现总形象作为全社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一号工程”,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强的自觉全力以赴做好报道,努力深化对总重要讲话和重要活动的宣介解读。2020年,共推出总报道约9000篇次,含文图视、版面和新产品。外宣重点品牌栏目“近观中国”精心策划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融产品。评论《特殊之年的,习为何先提“人民”?》获第30届中国新闻一等;解读《习这些“首次”背后的始终》等被海外华文广泛采用,并在国内主要商网两端的头条突出呈现;微视频《“带货达人”习》播放量突破百万次;新产品《习战“疫”重要时刻》播放量逾百万次。

  集全社之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中新社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报道,传递全国人志成城、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声音,报道各地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奋战的情况,反映海外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一道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事迹,伟大抗疫。全社累计播发文图视、新、直播等各类新闻产品逾24万件,中国新闻网主持的涉疫情微博线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国,浦东开发3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第三届进博会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新闻,精心策划组织报道。通过“中国减贫故事”“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专栏,推出一批有内容、有温度、有思考的原创报道,全面呈现我国脱贫事业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成效。

  中新社精准有力开展引导,针对境外言论和各类谎言,以多角度多语种讲事实、讲道理,回应国际关切,质疑,境外少数和的事实性硬伤、逻辑性缺陷和价值性,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溯源”、“甩锅”、种族歧视等热点话题,推出专栏反驳、廓清、回应关切,获海外华文及网络新广泛转载。

  《中国新闻周刊》推出两期封面调查报道《造湖冲动》和《造车冲动》,分别了城市化扩张中脱离实际片面带动土地升值的痼疾,和地方因造车冲动而陷入尴尬的困局。两期调查报道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调研,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中新社创新打造对播名品名栏。融品牌栏目“中国焦点面对面”充分挖掘专家智库资源,紧扣国际热点实现对重磅人士的融专访,立足高端、回应关切、增进认同、扩大共识。评论专栏“中新时评”紧跟重大新闻、热点话题,推出观点直接鲜明、理据充分、视角专业独到,融合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的评论作品。

  中新社与海外华文开展合作,覆盖传统报刊、、到网络、移动、社交的各种类型,在海外华文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好中国声音。

  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中新社推出多品类多语种报道,精心策划文化主题专版,打造文化主题视频栏目,加强中华文化对外宣介;善用新平台,创建“#文化中国”“#AmazingChina(#魅力中国)”“#ChinaBites(#中国味道)”等话题标签,聚焦特色文化符号、IP,加强中华文化宣传解读和国际;推出“云聚中秋”微信小程序,组织“2020澜湄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构建沿澜湄流域新的人文交流平台。

  中新社将建设“全媒型通讯社”作为融合发展的目标之一,有效整合资源,集中优量,拓展渠道、聚拢用户,形成以中国新闻网为龙头的新融合矩阵。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经纬、国是直通车、侨宝、华舆等自创品牌,以及200余个境内外社交账号,用户覆盖数近4亿。

  2020年,中新社持续加强全平台及产品建设,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推进跨部门跨平台协作,提升融合报道水平,新闻产品形态更加丰富,融报道亮点、佳作频现。全年推出重大融合报道100余个,生产融产品27万余条,创作海报、图解、漫画、手绘、动画等新创意产品1100余件,发起网络直播1100余场,微博互动数超过10万+500余条,全年上微博热搜线年中新社策划推出《吾乡》系列移动直播

  中新社以互联网思维、全视角谋划全社工作,人才活力,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大力推进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采编业务考核制度,巩固提升采编队伍的新意识和“多平台”意识。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新建成式、多场景的融工作平台,为重大报道集中指挥、联合办公、协同工作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支持。着力开发新的融采编系统,重塑采编流程,有效提升融生产效率。

  作为侨务外宣主渠道的中新社重点播发涉侨政策信息、法律法规等,向用户传递中国爱侨、护侨、助侨的信息。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新社重点报道中国推出的“暖侨行动”;发布新冠肺炎防范指南、出入境签证政策、航班动态等资讯;推出特别策划“侨法30年”系列图解。

  2020年,中新社联合111家海外华文新及国内医疗在线咨询机构共同打造了“全球华文新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除新闻报道外,重点开发信息服务、答问咨询等多项功能,推出10余期“同心战疫”主题直播,连线驻外官员及专家学者,帮助海外侨胞、留学生等开展科学防疫,全面回应关切、答疑释惑。

  2020年,中新社围绕动物、等主题策划推出漫画、海报类公益产品。《中国新闻周刊》承办第十一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展。《中国慈善家》关注中国乃至全球的慈善公益和社会议题。中新社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发起“中医药驰援海外世界战疫”行动,向意大利侨界赠送中医药防疫物资。

  持续反映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意见呼声,刊发《全国代表方燕:增加被性侵儿童损害赔偿》,在微博端阅读数近500万。推出微纪录片《苗胞出山》,讲述了广西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携全家搬出大苗深山的故事。

  在灾难和事故报道中,中新社始终以大局为重,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积极正面,客观,努力通过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多地给人以希望。

  作为疫情隔离点的福建泉州欣佳快捷酒店发生坍塌事故,《福建泉州坍塌酒店救援现场:民间爱心力量跃动》等来自现场的报道清晰传递了正能量。四川省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社会一度有“扑火不力”的质疑之声,中新社播发《四川西昌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 专家解析凉山火灾高发原因》等客观报道扑火情况、对扑火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行专业科学解释,发挥了解疑释惑作用。

  中新社一直追求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引导人们更地认知社会。中新网主持的微博话题标签#中国温度#,累计阅读数18亿,讨论量26万。

  在武汉抗疫的时刻,中新社推出人物纪录片《武汉志工》讲述快递员汪勇无偿志愿服务医护人员的故事,引起受众强烈反响,累计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被CNN等国外转载。

  中新社结合重大主题报道,挖掘典型案例,积极展现国家新进步,时代新风貌,开设“战‘疫’一线党旗红”“守护绿水青山”“聚焦‘三明实践’”“中国庆丰收”等专题专栏,组织好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图片评选活动,大力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办2020第六届中华慈孝文化节,聚焦疫情中涌现的人和事,将孝老爱亲提升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大爱。

  围绕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积极策划制作多形态新产品。视频专栏《中国风》,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名家,传递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与东方智慧。中新社举办2020多彩贵州第十三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走进加德满都畅XIANG香格里拉文化宣传展、第四届“e眼黄山揽胜天下”影像大赛,承办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中新社在科学、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做好科技新闻报道,发挥科学普及作用,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2020年,围绕北斗建网全面运行、中国空间站建设、天问一号任务、嫦娥五号探月成功等重大国家工程成就,创新报道方式,实现融合。天问一号Vlog产品的相关微博话题#火星探测器发射三大看点#阅读量突破5000万;图文报道《当年美国赠予中国的1克月岩去哪了?》以1978年美国赠予中国1克月岩为引子,独家采访相关专家,讲述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和缘起,获主流广泛转发。

  中新社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提高辨别、防范风险的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持续规范和严格执行业务流程,严格落实“三审”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制度和操作规范,运用技术手段,强化内控体系;进行采编系统升级及功能整合,通过用户授权认证和多级权限管理体系、增加校对工具和安全审计功能等全方位技术手段,全力确保报道的内容与技术安全。

  中新社的新闻工作始终遵守、法律和相关工作纪律,恪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准则》,专业,强化职业和职业操守,忠于事实,中新社报道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牢记社会责任,正能量,做党的政策主张的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的守望者。

  严格要求全社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遵守最少、知情同意、保守机密等伦理原则。通过途径和正当方式获取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不得有利益交换行为,不能夸做梦梦见洗头大、扭曲地使用新闻信息,不得以涉嫌犯罪的方式进行体验式采访或调查。虚构或制造新闻,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严禁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尊重他人著作权和肖像权,严禁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援引他人作品、转载等注明出处。不在报道中使用粗俗、或猥亵的字眼;不渲染、、犯罪情节,不描述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避免产生感官刺激和引发效应等不良社会影响。

  中新社积极组织新闻报道,不文明旅游现象、不良上网行为,社会伦理行为,餐饮浪费行为等,积极宣传各地新的举措、社会公序良俗。尤其在餐饮浪费方面,中新网推出专题《浪费,节约为荣》,集纳式各地餐饮新“食”尚,报道各地餐饮浪费新行动。

  中新社高度重视和强调采编人员加强自律,接受监督,及时纠错。要求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时,要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证,严格自律、礼貌待人、。发生报道错误,要及时报告实际情况,及时加以纠正,并视情向受众和相关人士做出公开道歉。中新社对外公布举报邮箱和24小时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安排专人对举报内容进行甄别、分类、核实,细化工作流程,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处置并反馈举报内容。

  中新社充分发挥法务部门和工会部门作用,对记者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权益给予充分,建立权益保障渠道,提高采编人员的意识。当采编人员受到侵害时,及时为采编人员提供、和,防止其受到人身侵害、。

  中新社严格遵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变更、终止、解除等工作,保障员工权益。落实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实施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工作,稳步提升员工待遇水平。严格执行中央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和医药费报销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社会保障水平。

  中新社严格执行记者证发放范围,完善审核流程,逐级申报。向非采编岗位的工作人员发放记者证。严格规范新闻记者职务行为。严格执行记者证申领注销程序,对符合记者证发放条件的人员及时申领记者证,对调岗、离职、退休人员及时注销证件。2020年,完成新版记者证换发工作。

  中新社把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人才素养。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和综合素质提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社内现有资源和高校、社会化培训机构等社外资源,开设“中新讲堂”,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中新社严格遵守《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严禁采编经营不分,严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等行为。制定多项社内规章制度,严格做到采编经营“两分开”,规范开展经营活动。

  中新社遵照《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广告刊播行为,、正确、健康的导向,严禁刊播国家法律法规命令的广告、虚假广告、格调低俗的广告及国家有关部门刊播的广告。定期在社内举办《广告法》等相关培训,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广告审查和鉴别能力。

  在主动做好政策宣介和引导的同时,对不良社会乱象、关注热点报道不够充分,监督职能需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提供信息资讯服务之外,需加强线下社会服务性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服务的能力和经验。

  2021年,中新社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履行责任,把握正确方向,以引领风尚、、文明为担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进一步创新新闻信息供给方式,提升多元服务水平,以用户为中心,持续进行新技术优化升级,探索新平台、新功能,改善用户体验。

  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在党性、有利稳定、服务大局的原则下,在广度、力度、深度方面下功夫,事实准确、客观地依法开展好监督报道工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上一篇:人物专访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