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网络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焦点人物 > 正文

洪乐风:“最年轻院士”倒下用制度堵死“经费黑洞?焦点人物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11-9 15:12:13 人气: 标签:焦点人物

  科学家告诉我们,中的“黑洞”,密度超高,引力超强,大到连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而今,一些地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黑洞”,同样引力超强,不少科学家禁不住钱的,沉沦其中。那位头顶“最年轻院士”的李宁,近日因侵吞科研经费被。

  李宁案不仅仅涉及科研人员的个德,更重要的是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诸多制度性漏洞,因此在之余,我们更应反思,如何从制度上杜绝“经费黑洞”。

  不难发现,涉案的科研经费管理,几乎处处存在“黑洞”。一来,上百亿级的重大课题,居然“运动员”和“裁判员”不分,李宁既是专项的负责人、把关者,也是数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二则,李宁参股、控股开办了多家企业,通过“壳公司”来参与课题、;三则,经费开票、报销几乎,“一个课题三五人,一年报销的火车票却天南海北几百张。”而那位学生的厦大博导吴春明,也被曝出拿与女研究生开房的房费去科研经费中销账。

  如此诱人且无监管,有几人能扛得住?钱花在哪、怎么花,一人说了算,怎能不?固然有个人的定力、自律不足,但制度的缺失,形成的“黑洞”,才是更为致命的。一些科研专项,沦为谋财专项,一些国家课题,就在一张张假、一家家假公司的合谋下,走了形式,泡了汤。正如所称,科研经费的黑洞竟造就了一些“科学家富豪”。

  “院士涉案是科研界共同的损失和污点”。反思监管,第一条就是收支不能、。从经费的审批、投入、报销、监管,各个环节,加强分权制衡,再也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另外,审查也不能只审程序,科研的生成,有自身规律,得靠大量的专业匿名评审,算算投入产出,上百亿的资金砸进去,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人民网观点新华网评新浪评论腾讯评论搜狐评论观察凤凰网评论中经网评论央视评论千龙评论红辣椒评论东方评论江湖大话管窥天下中国网评论中青时评敢当时评东湖评论金虎时评求是理论网渤海潮评论中广评论大洋网评论两江评论华声评论东北网评

延伸内容: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